人们开始对COVID-19疫情后所需的心理干预提出疑问。2020 年 2 月 18 日发表在《中国柳叶刀》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从中国经验出发,展示了面对患者、亲属和医务人员的心理需求,医疗机构和大学如何开设网络平台提供心理支持,但都没有特定的顺序,也没有一个能够规划、协调活动并进行沟通的组织。尤其是诊断和后续治疗及评估缺乏及时性。具体而言,针对必须应对突发健康事件的患者,所有研究都强调了应激障碍是如何在事件结束后(康复或出院后)仍不同程度地持续存在的,以及因此应如何继续对其进行跟踪。
因此,为了能够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有必要根据各种因素对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员进行分类,这些因素包括: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治疗地点(在家中被隔离与在医院或重症监护室的隔离病房中被隔离肯定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另一个问题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被认为是处理大流行病紧急情况的非必要人员,不属于分配到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
因此,在传染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本来就处于第一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发现自己必须在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情况下为病人提供所有必要的心理干预。与在家中被隔离的人的情况类似,尽管程序复杂,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缺乏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但医疗服务人员不得不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心理保健服务。因此,为了应对流行病等突发卫生事件造成的情绪困扰和失调,有必要建立一支由心理保健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并使之投入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