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语言中,有多少次提到脊柱:
- obtorto collo = 不情愿;
- 挺直的脊背=完好无损
- 肾中风 = 奋力 克服障碍;
- 没骨气=缺乏品格、个性和能量(包括道德能量)。
它们都是用背部来比喻的说法,从气质的角度以及他的反应方法甚至道德品质来表达一个人的特征。毕竟,脊柱是支撑我们机体的结构,它为机体提供坚固和弹性、稳定和运动。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脊柱在向直立姿势过渡的过程中经历了最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对内部和外部压力都极为敏感的结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这是为了强调涉及颈、肩和下背部的疾病不仅可能是机械问题的结果,也可能是与难以融入和适应周围世界有关的心理不适的征兆。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良性和可逆的肌肉组织过程的结果,具有心身疾病的性质,被称为“紧张性肌炎“。
纽约大学物理医学和康复学教授、内科医生约翰-萨诺(John Sarno)通过谈论“紧张性肌炎综合症“扩展了这一概念,将背痛与压力,尤其是慢性压力联系起来。
谈及背痛的根源或导致背痛持续的心理因素,并不意味着这些症状是虚构的:它们是由心理不适引起的非常真实的身体问题,只有当我们能够确定它们是什么不适的征兆,以及它们需要哪些行为、情感、存在、关系方面的矫正,它们才能 “消失”(即使从疼痛的物理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反对流行的、条块分割的、机械的心身医学观点,即肩膀弯曲=抑郁;腰部僵硬=性交不满意;骨盆阻塞=过度控制,等等。
在认识到这些图像的唤醒力的同时,我们也强调,症状不仅要被视为一种需要消除的困扰,而且要被视为一条可以引领我们进入病人生活的线索。
事实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信息,告诉我们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愿望和弱点是什么,他正经历着怎样的人生阶段,他应对困难的方式是什么,等等。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患者的积极参与下,设想出具体的、量身定制的治疗干预措施。与大量使用消炎药相比,这一过程当然没有那么直接,时间也漫长,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它不会产生负面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