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路易莎-戴蒙德(Luisa Diamond)于 2008 年创造了 “性流变“(Sexual Fluidity)一词,以强调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泛性恋)的灵活性,即它是一个可以变化的变量。这一概念随后被延伸到性认同本身,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取向和情感取向。
这一切在青春期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让我们从一些理所当然的重要论述开始:青春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龄,而危机,在一个被滥用的词源学参考中,指的是 “断裂 “和 “机会”;青少年的基本假设是 “在移动”、”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而性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性取向)是这一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性是测试和对抗的天然场所,也就是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区分自我的场所,这一点不足为奇。
性身份的获得是一个复杂而清晰的过程,它经历了家庭和社会层面的认同与反认同的博弈。从对驱动力和欲望的感知(这不是线性的)开始,它向他人、向一个陌生和未知的世界敞开大门。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高度焦虑和不稳定。曾几何时,这种不安主要与道德和宗教限制有关,而今天的社会似乎对青少年的性焦虑和不确定性持更加宽容的态度。
然而,这并没有消除现场的焦虑和危险。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在某些方面获得身份认同似乎更加困难。虽然在集体层面上,某些性取向已被清除,但许多青少年仍然处于不确定和漠不关心的状态。在媒体的合谋下,由于虚拟生活超过了现实生活,加上性取向越来越早熟,他们回避任何定义(被视为绝对的牢笼),将自己定义为 “不固定”,标榜自己是双性恋,表现为偶尔的、不太稳定的经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双性恋并不代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不代表一个人对自身真实性和心理生理健康的追求,而是一种捷径,表面上看,它让所有的道路都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自身驱动力和吸引力的矛盾性、与他们想象中的性别角色相关的不安全感、与作为他者的他者和作为性别的他者的接触相关的焦虑、不断变化的身体带来的困扰,这些年轻人开始寻找其他定义:我是同性恋、我的身体与我不符、我是无性恋等等,一种标签和社会 “确认”。
事实上,在青春期,我们不应该谈论 “同性恋”,而应该谈论同性恋的经历,就像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某种不适应该被纳入对个性的艰苦探索之中,而不是立即将其贴上一个标签(即使这是一种时尚和强烈的另类)。如果说过去几代人的青春期越轨行为是通过政治或文化态度以及反叛和决裂的选择来实现的,那么今天,这种越轨行为似乎已经转移到了性方面。许多青少年在没有任何深刻认识的情况下,以一种寻求关注和炫耀的方式进行行为实验。例如,在最近的一次咨询中,一名 14 岁的女孩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困难和冲突,她对同龄女孩的注视感到受宠若惊和被吸引,她给母亲留了一条信息,说她 “觉得自己像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的身体里”,要求与心理学家交谈,并期望得到某种认证。
正如罗马正音学研究所所长 Federico Bianchi di Castelbianco 所说:“….,当今年轻人的正音学是一种趋势、一种时尚,几乎是一种义务……我们谈论流动性,年轻人经常在学龄期尝试和体验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被定义为同性恋或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