麸质是乳糜泻患者的头号敌人,很难避免。摄入麸质(小麦和其他一些谷物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可诱发这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作。研究人员探索了如何利用肠道细菌,尤其是双歧杆菌来进行治疗。科学家在《美国化学学会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AC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实验室实验结果,并解释了特定类型的双歧杆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人类的消化系统中生活着多种细菌,但患有乳糜泻的人肠道中 “有益 “和 “有害 “细菌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即使患有乳糜泻的病人严格遵守无麸质饮食,他们一般也无法自行重建理想的肠道微生物群。
特别是,双歧杆菌家族中的细菌含量在该疾病患者中低于健康人。
这些细菌可以将麸质蛋白切割成较小的片段,这些片段对患者的侵袭性和危害性较小,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这些微生物作为益生菌来治疗胃肠道疾病。
因此,埃德森-罗德里格斯-菲略(Edson Rodrigues-Filho)、娜塔莉亚-阿尔梅达(Natália E. C. de Almeida)及其同事开始研究各种双歧杆菌菌株究竟是如何分解麸质肽的,以及这些麸质肽会对免疫反应产生什么影响。
研究人员从小麦粉中提取了麸质蛋白,并分别或集体培养了双歧杆菌家族的四种菌株。在人工肠道环境中,长双歧杆菌将麸质蛋白分解成的碎片数量高于其他菌株和所有四种菌株的混合物。
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分析了各种肽的细胞毒性和炎症反应,发现长链酵母菌株的肽对培养皿中的肠道细胞造成的损害最小。
这些结果标志着首次鉴定出了从麸质中提取并直接由麸质蛋白生成的特定肽,它们不受双歧杆菌活性和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将为新疗法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铺平道路。
来源:美国化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