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疾病,尤其是严重和/或慢性疾病,不仅会引起或多或少具有特征性的身体不适和症状,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一般会导致生活质量短暂或持续下降,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实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心房颤动也难逃这一规律,更严重的是,心脏病导致的心理压力会加重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使其更加难以控制。
澳大利亚墨尔本心脏病专科中心对 78 名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在 50 岁至 70 岁之间,其中半数严重超重/肥胖和/或患有高血压)进行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新数据,从而有可能澄清心理健康与心脏病之间的某些相关性。
特别是,对注册 12 个月的受试者进行的评估显示,心房颤动症状越严重,患者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从而导致其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年龄越小、体重越重,再加上性格特点是易受压力、消极和社交抑制,这些都是特定的加重心理压力的因素,会增加患者感知到的心理压力,而与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每三名患者中至少有一人(35%)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每五名患者中就有一人(20%)会产生自杀念头。
针对这些负相关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还强调了一个有利的方面,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很重要。特别是,研究发现,接受消融手术(目前多采用经导管微创方式)的心房颤动患者不仅几乎完全消除了心律失常,而且在术后12个月内心理压力和自杀倾向也大幅减少,整体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然而,在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却没有发现这种优势。
根据这些结果,是否应该向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建议进行心房颤动消融术?显然不是,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干预都会带来极小的手术风险,而且只对 70-90% 的病例有效,并非对所有病例都有效。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第一种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
这项研究首先强调的是,在选择心房颤动的治疗类型时,除了考虑临床方面的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心理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对年轻患者和/或性格方面问题较多的患者,而且最好将心理健康纳入治疗目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适合接受干预治疗的患者(至少近期不适合),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同时辅以心理支持或压力管理干预可能会有所帮助。
资料来源
- Walters TE等. 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自杀意念:患病率和对管理策略的反应.J Am Heart Assoc. 2018;7(18):e005502. doi:10.1161/JAHA.117.00550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2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