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料,即添加到药物中的 “生物惰性 “物质,目的是改善药物的味道、颜色、吸收效率、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时间,几十年来进行的无数次试验和临床实践中的广泛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因此一般认为辅料对服用者是安全无害的。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是如此,对所有人来说却并非如此。美国两家著名的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合作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片剂、胶囊、泡腾粉或糖浆中含有的许多理论上 “非活性 “的化合物,实际上可能是导致易感患者出现不耐受、过敏和超敏反应的原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反应并不严重,通常仅限于头痛、肠胃不适、瘙痒或其他皮肤病表现。然而,这些不便可能会导致中断或中止必要的治疗(降低疗效),或可能会加重本应治疗的潜在疾病,尤其是对于体弱多病或必须同时服用多种不同药物的人,如老年人。
例如,引起恶心或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的辅料可能会妨碍肠道获得足够的营养或吸收必要的营养物质,而引起夜间瘙痒的 “非活性 “化合物可能会妨碍休息,并导致白天疲劳和精神不振。
遗憾的是,尽管法律规定药品的包装说明中要列出药品所含的所有物质,但无论是服用者还是开处方的医生都不容易完全了解相关的风险,因为没有报告单个辅料的剂量,而且许多化合物只有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而不是在服用一次或几次后,才会因累积而产生潜在的危害。
此外,对于大多数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即具有真正治疗活性的化合物)的药物来说,含有不同辅料混合物的不同配方数不胜数,而自同等药物问世以来,这些配方的数量更是成倍增加。如何解决这种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首先必须在两个方面采取行动:在 制药公司层面,应努力开发新的药物配方,同时注意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致敏的不必要 辅料(着色剂、香精、乳糖、麸质、卵磷脂、FODMAP 糖等);在立法层面,必须在包装说明书中更准确地标明所有辅料。
第三点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应有意识地合理用药,只有在实际需要时才使用任何种类的药物(非处方药或处方药),在用药时间和剂量方面应遵守医生或包装说明书上的说明,并向医生或药剂师报告任何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以便更及时地进行药物警戒。
资料来源
Reker D等人.口服药物中的 “非活性 “成分.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11(483):eaau6753. doi10.1126/scitranslmed.aau6753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11/483/eaau6753.abstract)